磨一剑。
宣传造势搞得轰轰烈烈,结果播出后却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甚至惊动了央媒,最后落得个下架或口碑崩盘的下场。
这背后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套曾经屡试不爽的“爆款公式”彻底失灵了,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失败案例,看看国产剧创作的病根到底在哪儿。
披着职业外衣谈恋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编剧好像得了一种病,不让主角谈恋爱就不会写戏了,于是,各种专业题材成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华丽背景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那部《谈判官》。
剧名听着挺高大上,让人以为能看到什么商业精英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叱咤风云,可点开一看,嚯,这哪里是职场剧,分明就是灰姑娘巧遇富二代的古早偶像剧套路。
黄子韬饰演的男主角,与其说是商业奇才,不如说是个本色出演的、长不大的富家少爷,台词和演技都让人捏一把汗,所谓的“谈判”,不过是男女主角发展感情的催化剂。
剧情悬浮到天上,传递的价值观也让人不敢苟同,好像成功就是靠走捷捷径和奢靡的生活堆砌起来的。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连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批评它就是一部披着现实外衣的偶像剧,带坏了整个市场的风气。
如果说《谈判官》只是让职场剧变得不伦不类,那《雷霆战将》就是把这种创作歪风刮到了历史题材里,性质就更严重了。
这是一部抗战剧,本该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严肃回顾,结果呢?剧里的八路军战士,一个个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发胶抹得比谁都多,竟然还住在窗明几净的豪华别墅里。
战场上打仗的间隙,他们悠闲地点上一根雪茄,仿佛在参加上流社会的派对,这种离谱的细节,完全是对历史的亵渎,创新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尊重。
人民日报的锐评一针见血:创新不能剑走偏锋,最终这部剧在汹汹的舆情下被迅速下架,也算是咎由自取。
这些剧集的失败,根源就在于资本对“偶像剧”这一商业模式的路径依赖,他们以为只要套上这个壳,观众就会买单,却忘了不同题材有其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真实。
别把国难当儿戏
对抗战历史的呈现,本应是唤起我们对先辈的敬意和对那段苦难的铭记。
可偏偏有些创作者,把民族伤痛当成了博眼球的工具,用各种夸张离奇的“神剧”情节来进行娱乐化处理,以为观众看得“爽”就行了,这种所谓的“爽感”,其实是对民族情感的巨大冒犯。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抗日神剧”的鼻祖——《抗日奇侠》,这部剧简直是把战争拍成了武侠片。
里面的英雄个个身怀绝技,什么“手撕鬼子”、用太极拳硬扛子弹、拿绣花针当杀人武器,各种违背物理常识的情节层出不穷。
残酷的战争在剧中被异化成了一场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秀,仿佛胜利唾手可得,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可能让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观众产生错误的认知。
人民日报对此的批评非常严肃,直指这种情节“不尊重事实与民族情感”。虽然这部剧最终没有被下架,但在观众心中,它早已被打上了“烂剧”的耻辱烙印。
更可悲的是,这类剧集还会消耗掉真正有潜力的好演员,演员李嘉明,曾在《中国兄弟连》里饰演的“毛猴”一角,形象真实又鲜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备受好评。
那是一个演员和角色互相成就的典范,可后来,他却出现在了《抗日奇侠》这样的剧里,参与了那些夸张的表演。
从那以后他的身影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转而去短视频平台发展,一个本可以有更好发展的演员,就这样被“神剧”消磨掉了口碑和艺术生命。
流量和服化道救不了烂剧本
在当下的制作环境里,“流量明星”加上“精美服化道”,似乎成了收视率的万能钥匙。
但事实证明,当这些华丽的外部元素与空洞的剧本、错位的文化内核结合时,它们非但救不了作品,反而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剧集最根本的缺陷暴露无遗。
古装剧《风起洛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剧集结了宋茜、王一博这样的顶级流量,又有黄轩、宋轶这样的实力派演员保驾护航,制作不可谓不精良。
然而播出后最大的争议点恰恰出在演员的演技上,主演和配角之间巨大的演技差异,导致主角时常被配角“抢戏”,严重影响了整体观感。
人民网甚至直接发文,点出主演间的演技水平差异影响了剧集的整体质量,有意思的是,王一博曾凭借《陈情令》中的蓝忘机广受好评,宋茜也在《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里证明过自己的进步。
这说明问题或许不在演员本身,而在于当下的创作环境,过于迷信流量效应,却忽略了演员与角色最基本的适配度,最终导致了1+1小于2的尴尬局面。
如果说《风起洛阳》是专业能力上的失焦,那么古装喜剧《我叫刘金凤》则是在文化表达上犯了致命错误。
这部剧的服化道引起了巨大的文化挪用争议,女主角的服装被指酷似日本和服,剧中还出现了寿司等明显的日本元素,在一部中国古装剧里看到这些,观众的别扭感可想而知。
这种不严谨的创作态度,被网友批评为破坏文化自信,人民日报也及时发声,提醒影视创作不要随意模仿外国风格。
最终这部剧在一片争议声中黯然下架,给所有创作者敲响了警钟: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体现在每一个创作细节里的。
而张翰自导自演的《东八区的先生们》,则是一个创作者自我中心与市场脱节的悲剧。
这部剧号称是他的“十年打磨之作”,结果呈现给观众的,却是剧情低俗、台词油腻、充满了冒犯性擦边球内容的作品,剧中男主角把手放到女演员胸部上的情节,更是引发了全网的生理不适。
这种把个人审美强加于公众价值观之上的创作,最终换来的是人民网的严厉质问:“诚意之作”的诚意到底体现在何处?这部剧被平台光速下架,也成了近年来国产剧市场一个标志性的失败案例。
结语
从职场剧的悬浮,到抗战剧的娱乐化,再到流量剧的本末倒置,这些被央媒点名的烂剧,共同指向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个依赖“偶像剧内核+流量明星+华丽包装”的旧爆款公式,已经彻底玩不转了。
观众的审美在进步,市场也在变化,大家想看的是真诚的故事,而不是敷衍的工业糖精。
国产剧的未来出路,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归常识,回归真诚——尊重专业知识,敬畏历史真实,坚守文化立场,并让真正合适的演员去演绎合适的角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真正的好作品,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为这些令人失望的“大制作”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