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电影 短剧“细糠”上新!《一见钟情》能否再造“芬德拉神话”?

短剧“细糠”上新!《一见钟情》能否再造“芬德拉神话”?

大象新闻文娱记者 张莉

短剧吃太好了,告诉内娱我不回去了。”

最近半个月,这条评论几乎刷屏各大短剧评论区。越来越多的“自来水”观众跑步进场,惊奇地发现:短剧已经吃上“细糠”了。

一部《盛夏芬德拉》播放量破30亿,让男女主双双破圈,热度余温还没散,又杀出一匹黑马剧《一见钟情》。

同样的厂牌,同样的出身,《一见钟情》能否复制“芬德拉神话”?不少观众抱着审判的心态,尝了尝咸淡,依然感觉“真香”。


(短剧《一见钟情》截图)

一本多拍,细糠路线怎么走?

在《一见钟情》上线之前,原小说就已经早被翻拍了三版。如何把熟悉的配方,做出不同的味道,这是经常让业内头疼的挑战。

于是一开局,编剧就撕掉了霸总的装X剧本。

你以为女主遇流氓,下一秒就要上演“英雄救美”,结果她反手一个利落放倒,让男主在原地“帅不过三秒”。

本以为浪漫环节就此取消,结果镜头一转,在汽车溅起的水花中,男主立刻撑伞挡雨,一番操作给他“装到了”。

这还不算完,别的剧男女主睡前互诉衷肠,他俩互看体检报告;刚以为要甜宠到底,两人又上演闪电分手、闺蜜救赎,将反套路进行到底。

不得不说,何健麒×王格格的CP感恰到好处,演技不油不腻,将成年人爱情中的克制与疯狂演绎得很到位。



(短剧《一见钟情》截图)

短剧也有“电影级”审美

《一见钟情》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反套路的剧情,制作上的“高级感”,能“听”出来,也能“看”出来。

剧里将粤语金句融入,赋予了台词一种老派浪漫的韵味。剧中诸如“上天总喜欢玩些错位游戏,偏偏发给她一张走肾的卡牌,转头偏偏叫我走了心”这类充满文学性与哲思的独白,让每句台词都值得截图保存。

如果说反套路和精良制作是它的外壳,那么对爱情本质的深度探讨,才是《一见钟情》真正可以细品的内核。

这里的爱情,不是“没你不行”的依附,而是“有你更好”的并肩。女主能为闺蜜“Girls Help Girls”重拳出击,男主也能为爱跨越两千公里默默守护。

这种“双强”设定,精准踩中当下年轻人“先独立,后恋爱”的价值观。


(短剧《一见钟情》截图)

好故事应该大于“形式”

若以更严苛的“细糠”标准来审视,《一见钟情》也并非完美。

比如,形式感偶尔压过了故事本身。当“美学痕迹”编排过满,夹杂过多的情绪金句,反而切割了剧情的流畅度,使整体观感更像是一部唯美的“情景MV”。

在人设情感张力的处理上,编剧也很“克制”。相比原著中“419”(一夜情)设定的浓烈与直接,改编后的感情线更像一碗被精心过滤的“清水白粥”,将冲动、欲望大幅淡化,用于保证调性的“清新”。

值得讨论的是,剧中“异地必分手”的设定。编剧前期花了大力气加亲情、友情线,把人物垫得更立体,而“离开北城就分手”的冲突还是维持了老套。女主爱到能穿婚纱,却因为换城市BE?先硬分一波,好让重逢更甜,“为甜而虐”的意图过于明显。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相比许多毫无逻辑的“无脑爽剧”,《一见钟情》的整体品质已是“next level”。只是“细糠”吃多了,观众的胃口也在变刁,开始期待它不仅在视听上“电影化”,更要在叙事上“电影化”,能够拥有更严谨的逻辑、更复杂的人性和更高级的节奏控制。


(短剧《一见钟情》截图)

短剧开启“细糠”内卷

随着短剧剧集数量的快速膨胀,厂牌靠“走量取胜”的模式也即将结束,“质感为王”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核心。接下来,听花岛即将上线的《家里家外2》《太奶3》等爆款续作,也预示着这场关于“品质”的内卷只会更疯狂。

回看这一年,从年初的《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到口碑标杆《家里家外》、再到《盛夏芬德拉》破圈,观众才惊觉:短剧的想象力,早就不止于“爽”和“快”。

在有限的篇幅里,短剧同样可以完成复杂的时间线叙事,塑造立体的人物,探讨深刻的社会议题与情感模式。与长剧动辄30集×45分钟相比,一部短剧几小时的体量是相当清爽。

《一见钟情》能不能再造“芬德拉神话”?数据还没跑完,但口碑已经先一步破圈了。

而短剧的“细糠时代”刚刚开席,给观众的下一道硬菜,已经在路上。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宴遇永安》带着无厘头的爹不靠谱的哥找祖宗,在永安成人生赢家
下一篇
《沉默的荣耀》为什么打动观众?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