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生万物》正在热播,剧情越往后越好看。
最新的故事中,宁绣绣为母亲送终的那一幕,真是看得人眼眶发酸。
同时,封大脚对她的好,也让人感受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男女之间最纯粹的情感。
无论是亲情线,还是感情线,导演都拍得极具感染力,实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这部剧在服化道细节上面也做到了处处用心。
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可以体现出人物所处的阶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家和费家的差距。
前者是普通佃户,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后者可不同,村里有名的地主,手握好几百亩地,看得人都眼馋。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体现阶级性的名场面。
01 饭桌阶级,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宁绣绣嫁到封家,那感觉就像是凤凰掉进了鸡窝。
从漂亮矜贵的首富千金,变成了土里土气的农村媳妇。
心里的落差是一方面,关键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一时半会儿很难去适应。
比如封家每次吃饭,基本都是糙面野菜馍馍,搭配一锅稀汤寡水的野菜汤。
难怪这一家子都是满脸菜色,桌面上连荤腥都看不到,天天这么吃,谁能受得了?
可即便是这样,封二也把野菜汤吸溜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底层百姓的幸福来源,就是这么简单。
而跟封家人相处久了后,宁绣绣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她是个能吃苦且有韧劲的女性,不抱怨生活与命运的无常,而是直面现状,努力让自己去适应。
看到她笨拙地学着封二吸溜菜汤的样子,莫名有些可爱。
这一家子的氛围也是越来越融洽,连平时嘴碎的公公,都不免露出笑容。
桌子的饭菜固然寒酸,但这个家却充满温馨。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宁家也在吃饭,他们家的条件有目共睹,一顿饭能有六个大菜,有肉有虾,也有酒,看起来色香味俱全。
不夸张地说,乡下人过年都不一定有这么丰盛的饭菜可以吃。
剧中有一幕是封二看到了一块五花肉,笑得眼睛都没有了,直言“给我十五亩地都不换”,可见平时吃得有多么差。
而费家这三人吃饭的氛围,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满足。
宁苏苏被迫嫁给费文典,对方也并不爱自己。
尽管这其中有费家嫂子的调和,但他们同桌吃饭就是没有一家人的感觉。
心里发苦,眼前的佳肴也失去了滋味,每个人都是机械性地进食,再好的饭菜都是浪费。
不仅如此,这种强烈的对比感,还有宁家姐妹嫁人当天,婆家的待遇也完全不同。
宁绣绣到了封家后,婆婆也拿不出好东西,只是给她做了一碗面条,上面的酱料里连肉沫都没有。
但她实在是饿得太厉害,几口就将这一碗面都吃进肚子里了。
但妹妹宁苏苏在婆家的待遇可就不一样了,大冬天的,费家专门准备了火锅,热气腾腾,还散发着涮肉的香气。
单从家庭条件来看,哪个女人不想要嫁入高门大户的费家呢?嫁过去可就真是跨越阶级了。
只不过这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宁苏苏和费大嫂都是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人罢了,不如宁绣绣活得自在。
02 服装细节颇多,姐妹有了阶级变化
除了吃食之外,宁家姐妹嫁人后的穿着打扮也有了明显变化。
宁绣绣跟宁家断绝关系后,没有带自己的衣服走,所以她到了封家就只能穿着家里的旧衣服,上面还起球了,颜色也不鲜亮,看着根本不像是小媳妇们穿的类型。
但这已经是封家能给她的,最好的衣服了。
公公和婆婆的衣服更差,上面还有补丁,而且不料都快“包浆”了,也不知道已经穿了多少年,看着还特别不保暖。
相比之下,宁苏苏自打嫁入费家后,这衣服就没差过,外面的料子柔软舒服,颜色也是粗衣麻布没办法比的。
而且她耳朵上的耳坠,看样子也不便宜,不像自己亲姐姐,从头到脚都没有首饰戴。
姐妹俩婚后再次见面的时候,造型上就体现出了强烈的阶级差距。
只不过有些人哪怕穿着朴素,眼神里也有对生活的渴望,有不服输的韧劲儿。
而有些人光鲜亮丽,眼睛却是空洞的、迷茫的,似乎不知道要如何反抗现状。
按照这个状态,这两姐妹的结局也不难猜测。
另外,在“住”这个方面,阶级性也是摆在明面上的。
费家作为高门大户,不但房间大,装修豪华,而且屋子里有许多摆件,字画,夜晚更是灯火通明。
反观封家,只有两间小土房,屋子里的墙壁似乎都能掉渣了,家具也用了许多年,磨损得厉害,半夜就只能点两盏小油灯,屋子里灰扑扑的。
但幸好人心是亮的,封大脚认真地将自己买来的二手镜子擦干净,就是想要给宁绣绣用着方便。
他没钱给对方更好的生活,却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
果然山盟海誓,阳春白雪,都不如踏踏实实过日子好。
03 结语
《生万物》这部剧对于阶层的刻画太真实了,而且不是导演硬凹这种差距,是从细节处着手,让观众自己能感受到这样的贫富现状。
但从导演的表达也能看出,他想要告诉观众们,门第并不代表什么,一个人的幸福是需要靠自己和家人共同争取来的,而不是守着这些家产,麻木的生活着。
费家固然有钱,但我想每个人还是更羡慕宁绣绣可以嫁给封大脚。
她有爱自己的丈夫,心疼自己的婆婆,还有刀子嘴豆腐心的公公,一家人整整齐齐,每顿吃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平凡的满足。
而接下来的剧情中,宁绣绣也要跟家人们一起奋斗了,期待后面更精彩的桥段。
那么你还发现了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出导演的用心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