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电影 国庆档“所有新电影输给老电影”,观众都去哪儿了?

国庆档“所有新电影输给老电影”,观众都去哪儿了?

“一部电影的成败,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次国庆档所有新电影输给老片,确实令人沮丧。”麦特影业老板陈励志的感慨,在公司主投项目《毕证明的证明》征战国庆档票房失利之后。

正如他所说,电影有成功就有失败,麦特在2024年主控的《好东西》便成为冷档期的黑马,以中小成本的投资,不仅斩获了7亿+的票房,豆瓣评分还一度高达9.0,与《我不是药神》持平。一年后的今天,该片的豆瓣评分也仍然有8.9,放眼2025年,还没有一部能与之相抗衡的片子。



但《毕证明的证明》令人沮丧的点在于,它不仅豆瓣开分第一,在微博、知乎等多个平台都是第一,可票房却是国庆档真人电影里最差,以至于让陈励志表示“怀疑了自己继续做好电影的信念”。

回顾今年的电影市场,《误杀3》《小小的我》在1月开了个好头;春节档《封神2》《蛟龙行动》等片虽然失利,但《唐探1900》还是以36亿票房证明了IP的力量,《哪吒2》更是以单一市场20亿美元+的票房震撼全世界;经历了清明档、五一档的低谷之后,电影市场在后半段凭借高口碑迎来了强势反弹,助推年度总票房到达400亿。

如果“玄学的风还是吹进了电影圈”,那国庆档失利之后,贺岁档大概率要支棱起来:《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分别定档11月26日、12月19日,合计获得小几十亿的票房并不算难,再加上早早进军元旦档的《匿杀》等电影,全年500亿票房的目标似乎并不太难达成。



日前,娱乐独角兽已从影片本身的质量、票房高低、观众观影趣味等方面,为国庆档的整体情况作出分析。今天这篇,不妨听影迷们和电影从业者们聊聊,他们眼中的国庆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及电影票房是否不再跟高口碑密切相关、电影市场该如何高质量发展。

高口碑≠高票房,是一个伪命题

据淘票票数据显示,影迷西西八年来累计在院线看过302部电影,平均每年38部,由于在北京上学、工作,每年的北影节也不会缺席,朝阳海淀连轴转是常有的事,称得上是铁杆影迷。

她身边交好的朋友也都很喜欢电影,她们近些年在院线的观影总量大多在200部左右,平均每年25部,一个人便相当于20-40位一年只在春节档进一次影院的观众,说她们是影院的“衣食父母”也不为过。



在西西看来,“高口碑不再能获得高票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不论是她、她身边在一线城市的朋友,还是在老家(三线城市)的高中同学们,为一部电影买单的首要原因,就是“好看”。

2018年左右读大学期间,她对一部电影好看的标准是“豆瓣起码有7分吧”,但随着时间推移,豆瓣水军在增加,评分体系在“膨胀”,她们对于电影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如果是没那么有兴趣的电影,即使豆瓣评分在7.5也不会去看,只有开分达到7.8以上的电影才会“无脑冲”,但每年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电影并不多。

而如果有电影能达到,并且让她觉得不虚此行,她不仅会自己单独二刷,还会拉着家人、朋友一起,比如去年那部《好东西》,以及今年暑期档的《捕风追影》《F1:狂飙飞车》,在IMAX影厅都看了3遍,跟2个朋友加在一起买了8张票,贡献了近800元的票房。

这点与郑州某影院张经理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担任院线经理的五年期间,他目睹过春节档、暑期档等大档期的大制作电影,是如何在豆瓣等平台雇佣真人刷评价,以期达到控分的效果,也在包场活动、线下路演时,见过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有多狂热,如他所说,“豆瓣评分在膨胀是显而易见的事”。

再结合灯塔出具的《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来看,观众依旧在为好电影买单,只是好电影的标准已经截然不同。

以今年国庆档为例,豆瓣评分最高的两部电影是《毕证明的证明》和《震耳欲聋》,目前均为7.4分,但这样的评分能否撬动观众观看?起码张经理“并不看好”。

毕竟,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就有一部先例——大鹏自导自演的《长安的荔枝》。该片不管是主演阵容、投资体量、宣发投入,都要远胜于这两部国庆档新片,豆瓣评分也比它们高了0.2,但票房只有6.91亿。

不管是因为题材、时间,还是因为剧版《长安的荔枝》没能让观众喜欢,都无法否认,有相当一批观众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相比起《长安的荔枝》的成本而言,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只能如大鹏本人所说的那样“不亏”。



而从暑期档整体情况而言,类型片要想撬动广大观影群体的观影兴趣,实现圈层突破,至少要达到豆瓣8分。

暑期档票房前三名《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最低的《捕风追影》都有8.2,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圈的电影,如《F1:狂飙飞车》《罗小黑战记2》,豆瓣评分也都在8分以上。



甚至哪怕同为8分片,某部电影在题材、主演阵容、影片特点与观影情绪的带动上不如其它大电影,仍然会造成票房失利,如陈佩斯自导自演,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戏台》。

在暑期档刚刚结束一个多月,只经历国庆档一个档期,就说“高票房≠高口碑”,实在有些过于悲观。

假期缺少一二线观众,影院该出什么招?

除去电影本身质量因素以外,其它娱乐活动的丰富也是今年国庆档失利的主要因素。如音乐节、演唱会、话剧等演出市场,数据都相当亮眼。

据中国演出协会X灯塔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上半年剧场热门项目与消费趋势洞察》显示,2025上半年,话剧保持在所有演出品类中的优势地位,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脱口秀则成为剧场演出第二大品类,音乐剧、沉浸式演出等仍保持票房和场次的持续增长。

在国庆档期间,此类演出市场的表现不仅仍然强势,还有更多如旅游的娱乐活动占据了观众的精力和时间。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8天假期间,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从往年旅游数据和全年票房报告来看,在节假日旅游的人群,与一二线城市的观影主力高度重合。如果国庆档电影没有成为全民爆款的倾向(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他们不会选择在自己的旅行规划中增添“观影”活动。

如影迷西西在国庆中秋八天假期间,又请了三天年假,连同周末,直接休息了半个月,分别在泰国和日本旅游,只在假期最后两天回了老家陪伴父母,并观看了“高口碑电影”《震耳欲聋》,以及老爸想看的“港片”《风林火山》,而他们对这两部电影都谈不上喜欢,前者只是能看,“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后者更是喜提“太了,故事都没有讲好”和“故弄玄虚”的称号。

装逼



影院方面,在市场低迷期间也并非没有努力。如济南百丽宫影院总经理、电影博主@董小姐聊电影就在影迷的建议下,排了一场《坪石先生》,不管是上座率还是反馈都相当不错,与影片主创的对谈,也吸引了数十万观众的观看。

从《想见你》的CP党,到《一闪一闪亮星星》的“张万森,下雪了”,从《哈利·波特》系列的重映活动,到《名侦探柯南》的樱花场,全国影院和影企宣发团队在探究新活动方面不可谓不努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影院还是要改变一下排片策略,结合当下市场和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而并非直接照搬院线给出的排片参考。

而从电影公司角度出发,实在没必要对自己的影片藏着掖着,在一些大的档期,该在业内举办大规模的看片活动就照常举办,让影院方面对要上的影院有足够认识,才能在档期前期作出最合适的排片,并让票房最大化。

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历来是影院的淡季,可以想见,不少业内人士的悲观还要持续一个月。但到了11月下旬,这样的情绪或许就会一扫而空,因为今年最后的重头戏“贺岁档”要来了。

比如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狂野时代》,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有主演的流量在,还是有希望获得两三亿的票房,更不用提之后的《疯狂动物城2》《误杀3》《匿杀》等一众商业大片。



在日本环球影城游玩期间,西西又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她用海格的话告诉娱乐独角兽,有些电影或许得不到观众的喜爱,但观众是一直会在的,只待一个契机,将他们点燃。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余生有涯》:张彬彬毛晓彤演绎“绝境夫妻”
下一篇
亚洲最美面孔,还是救不了这片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