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电影 感受高墙内的正义守望——电影《最后防线》展现新时代检察官使命担当

感受高墙内的正义守望——电影《最后防线》展现新时代检察官使命担当


资料图片

记者|□吴亦有

责编|李旭

正文共3318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人世间悲苦万千,你紧握着忠诚信念。明知往前一步很危险,也无法动摇你的防线……”当电影《最后防线》的主题曲在影院响起,许多观众的眼眶已悄然湿润,沉浸在影片带来的震撼与感动中。

在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之际,《最后防线》全国公映。影片讲述了年轻的驻监所检察室检察官安亚与同事们一道,为十年前无辜入狱的卢淮生洗刷冤情的故事。影片将镜头对准鲜有影视作品触及的“驻监所检察室”,生动展现了检察人员“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职业风采,塑造了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检察官形象,让公众看见了正义在“最后一公里”的坚守。

“十年淬炼”真实法治故事

《最后防线》的诞生,堪称“十年磨一剑”。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二级巡视员、影片总监制吴贻伙告诉记者,从酝酿创作到登陆银幕,影片历经波折,前后跨度近十年。

影片取材于安徽省检察院监督纠正的一起真实案例。为让故事真正“立得住”,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数次深入安徽某驻监狱检察室采风,沉浸式体验驻监检察官的日常;更邀请一线办案检察官与主创人员座谈,力求精准还原检察官的日常工作生活,让每个细节都扎根于现实土壤,每个办案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剧本的创作更是“精雕细琢”,凝聚了众人的心血。本片导演高伟宁向记者介绍,剧本前后七易其稿,仅参与讨论修改的专业人士就达30余人,力求还原最本真的职业状态。

这份对真实的执着,更渗透在演员对角色的诠释中。扮演蒙冤者卢淮生的肖宗灵,为贴近角色在监狱中“低沉、自闭”的状态,不仅剃短头发、反复揣摩压抑的身形步态,更深入研究人物背景,多次与检察系统工作人员沟通,细致捕捉角色被朋友作伪证陷害、因家人受威胁而被迫顶罪的复杂心理,最终精准呈现了卢淮生这一角色。

为了更好入戏,肖宗灵几乎每天都穿着囚服,“收工后走在街上,甚至被误认成越狱人员”,他笑称,“这或许是对自己沉浸式表演的另类认同。后来上街必须戴帽子、换便服,才能避免误会。”

饰演检察官安亚的栾蕾英,同样为角色下足功夫。“检察官不是我日常能接触到的群体,最初对他们的工作内容确实不了解。”她坦言,除了研读剧本、分析角色,栾蕾英还特意翻看了大量与检察官相关的纪录片,只为从真实影像中捕捉他们的职业状态与精神特质。

2020年寒冬,影片正式开机。摄制组在有关单位支持下,克服封闭管理、人员调度、场景限制等多重困难,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完成拍摄。

高伟宁介绍,为还原监狱场景,剧组克服重重困难,在真实监狱取景拍摄。受疫情影响,后期制作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之后又用近两年时间走完所有审查流程,直到2025年才正式公映。

“选择在监狱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展开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被刻画得更加真实可感,这也是影片比较下功夫的地方。”高伟宁说。

这份对真实的坚守,最终收获了观众的共鸣。一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表示:“电影中检察官巡视监区、翻阅卷宗、倾听申诉的场景,分明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精准展现新时代检察官形象

影片中,安亚为揭开卢淮生冤案的真相,与同事高翔四处奔走,他们走访涉案家庭核实证物证言,在与嫌疑人钱孝忠的棋局对峙中捕捉破绽。

为拿到关键证据,安亚前往卢淮生家中取证,却遭遇恶势力暴力阻挠。负伤躺在病床上的她,面对同事“差点把命搭进去”的心疼责备,只淡淡地回应一句:“有些事,不得不做。”简短的一句话,道尽了检察官的担当。

电影中的安亚,凭借一腔孤勇,坚守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她恰恰是现实中万千检察干警的缩影。他们扎根基层,为核实一份泛黄的证言辗转数省,为查证一份暂予监外执行材料的真伪奔赴千里,面对盘根错节的案情彻夜难眠,遭遇阻力和威胁时始终坚守……“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影片上映期间,许多观众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一位驻监检察官在观影后动情地写道:“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场景——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那些在高墙内外寻求正义的艰难跋涉,那些在日常烦琐工作中依然不灭的职业理想,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这段发自肺腑的感言,恰恰印证了影片创作的成功之处。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严谨的叙事手法,将检察官的专业精神和对检察事业的付出与贡献进行了扎实落地的体现,勾勒出新时代检察官捍卫公平正义的形象。

通过参与《最后防线》的拍摄创作,栾蕾英对检察官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绝非冰冷的法律条文执行者,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正义守护者。检察官充满责任心和使命感,既是犯罪的追诉者,也是无辜的保护者,始终维护着社会公平正义。”

演员冷俊在片中饰演检察官高翔。为贴近角色,他特意与在检察院工作的亲戚深入交流,对方的话让他深受触动:“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旨在维护法律尊严和公民合法权益,这与影片中展现的检察精神完全一致。”拍摄地安徽某地的氛围也让他印象深刻:“许多监狱干警生活在那里,当地民风淳朴,市集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仿佛被法治光环笼罩,让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对社会的滋养。”

影片尾声,真相大白于天下,阳光重新照在卢淮生的脸上,这个被冤屈桎梏多年的男人,向着安亚深深鞠躬。这一躬,承载着对司法公正最深的敬意,对正义守护者最真的感激。“驻监所检察官守住了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饰演卢淮生的肖宗灵动情地说,“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为人民群众编织起公平正义的法治之网。”

镜头缓缓推移,安亚与同事已然转身,又投入新的工作,巡视监区的脚步,翻阅卷宗的指尖,与申诉人耐心对话的身影,仍在继续……

这恰是新时代检察官的真实写照,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对正义的执着坚守,在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书写检察官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庄严承诺。

深耕检察文化让正义之光照进人心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建设检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吴贻伙表示,影视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题材是影视创作的富矿,特别是反映“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新时代检察故事,更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鼓舞观众。“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在宣传检察工作、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方面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吴贻伙说。

安徽省检察院高度重视检察文化建设。据吴贻伙介绍,该院先后组织和指导拍摄了《检察官吴群的故事》《丫山清风》《较真检察官》等多部影视作品,不仅为《最后防线》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让一个个鲜活的“检察故事”逐渐走出专业领域,走进公众视野。

《最后防线》不仅是检察机关深化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法治文艺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让专业的检察工作被看见、被理解,让严谨的法治精神可感知、可传承,有效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了解。

“本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填补了当前国内驻监所检察工作题材电影的空白。”吴贻伙介绍,电影首次聚焦“驻监所检察官”这一群体,将鲜为人知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推到了台前。

刑罚执行作为实现刑事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事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正是守护这“最后一公里”的“高墙内的正义防线”。

2024年底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会议强调,要依法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狱、看守所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近年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先后监督纠正了多起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守护着“大墙”内外的公平正义。吴贻伙表示,把这些冤假错案的监督纠正过程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有利于塑造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良好形象,促进全体检察人员更加自觉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同时,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塑造法治信仰,增强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当观众看到影片中检察官面对威胁仍坚持追查真相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勇气,更是司法制度对公平正义的兜底保障。有观众看完后表示:“终于明白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意义,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人这样守护着公平正义。”正如影片所揭示的: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检察机关始终坚守着那道不可逾越的“最后防线”。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浪浪山「翻车」,这事儿冤吗?
下一篇
感受高墙内的正义守望——电影《最后防线》展现新时代检察官使命担当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