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电影 古偶剧《定风波》首播!观众直言:剧情破案全靠嘴巴!

古偶剧《定风波》首播!观众直言:剧情破案全靠嘴巴!

古装探案剧《定风波》上来就玩狠的,惊悚开局,三年冤案,一桩桩悬疑诡案接连抛出来,噱头是够了,气氛是有了,观众刚把瓜子剥好,正准备看一出烧脑大戏,结果呢?男女主那边早早开始谈情说爱,查案查到一半,镜头一转就成了“你心里还有我吗”的深情对望。这悬疑剧刚起步,节奏就被谈恋爱按了暂停键,谁不迷糊?



“嘴炮神探”上线,谁还稀罕实证推理?

剧里破案手法堪称嘴炮天花板,萧北冥靠张嘴,一套逻辑推演就能定案,证据?不需要;线索?不用找;作案动机?自己脑补。这种破案方式不是推理,是预言。观众刚跟上一个案情转折,他已经“根据本能”判断真凶,堪称古装版“福尔嘴”。搞得观众忍不住想问:是不是只要词穷了,案子就算破了?

案子看着悬,情节全靠演,探案变成感情拼图?

新娘缝杀案,设定很带感:四位从良青楼女子先后被杀,尸体位置按方位排布,还用上缝衣针,暗示一场更大的阴谋。听着像“中式东方不败”复仇记,结果侦破过程一点都不带悬念,反派一露面基本就等着被嘴遁点名,结局像是提前打印好的答案。观众本想看一场“边缘谋杀现场”,结果坐等了一场“探案情感交响乐”。



一边死人一边撒糖,情绪起伏都靠剪辑调

剧集情绪节奏非常玄学。前一秒还在哭天抢地地收尸,后一秒男主就登场耍帅;上一幕父亲为了调查真相牺牲,下一幕女主就来了一段粉红泡泡的内心独白。你说这不是风格混搭,是切镜太快,观众脑袋都跟不上,哪还顾得上破案逻辑?

角色配置全是“熟脸+生演”,谁来撑这部戏?

说实话,这剧开头请了不少老戏骨,看着阵容还挺靠谱。结果几集之后全员下线,剩下一群小年轻唱主角。男主王星越帅是帅,可台词一出口就跟自动语音播报似的;女主向涵之有点“自带BGM”的劲儿,一出场就讲“女德”“女权”,感觉不在查案,是在讲座。两人搭配也没化学反应,尬聊比破案还多,演技被背景板都碾压。



破案靠嘴,演技靠表,逻辑靠剪,观众的耐心靠意志

观众想看的,是一步步剥开谜团的快感,是蛛丝马迹拼出真相的成就感,是看主角如何在危机四伏中抽丝剥茧的刺激感。而不是一集三次回忆杀,五分钟一段情绪戏,查案三句话,恋爱八页纸。不是不爱看言情,是你说你是探案剧啊,那就得拿出点探案的样子来。

《唐朝诡事录》把门槛提上去,《定风波》直接又放平了

《唐朝诡事录》之前把“中式悬疑”拉到一个新高度,观众对古装探案剧的期待已经不是几年前“看个热闹”那种了。现在的观众眼睛毒、逻辑清,想唬弄几句台词就收买他们?门都没有。《定风波》这波走得太虚,一脚踩空,好不容易捡起来的探案口碑,又被送回了起点。



说是群像,其实就一男一女和一堆陪跑

宣传打的是“青春热血探案群像剧”,结果到现在还没看出热血在哪,青春是哪种,群像又是谁。几个配角不是在发呆就是在跟主角插科打诨,存在感低得像背景树。观众连名字都记不住,更别说入戏。所谓“伙伴联手查案”,一看全是PPT幻灯片,干事靠主角,其他人就跟着点头摇头。

《定风波》没定住风,倒把观众的智商吹跑了

这部剧看下来,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严肃,而是太轻飘。不管是案子本身的设计,还是角色的行动逻辑,都缺乏沉浸感和说服力。观众看的是剧情,不是情节拼图;想要的是推理,不是恋爱对话;要的是结局震撼,不是过程敷衍。这风吹得太散,剧情全乱,情感也没站住脚,悬疑更无处安放。



古偶剧是个筐,但别什么都往里装

现在的古偶剧就像万能粥,探案能煮、言情能煮、搞笑也能煮,结果一锅端上来,全是半熟的。观众不是拒绝古偶,也不反对轻松氛围,只要剧本扎实,角色立得住,再扯点恋爱也没人说三道四。《定风波》最大的问题就是“本末倒置”,把探案当摆设,把剧情当调料,主线空心化,人物卡通化,看得人上头又下头。



一句话:想靠探案剧出圈,得先把案子写好

观众都精着呢,别再用“高概念”做招牌,把“剧情拉胯”当常态。真要玩探案,那就按探案的规矩来,把案子拍得像点样子;真要搞言情,也别披个壳骗人进来。剧情不扎实,逻辑撑不起,再多的滤镜和BGM也救不回来。这年头,观众不是没耐心,是太有经验。《定风波》想起风,就别忘了先扎根。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微短剧暑期档佳剧云集,《亮剑》原班人马、老狼等都有短剧待播
下一篇
《利剑玫瑰》为了给落落当“爸爸”,常锐心甘情愿做个“瞎子”

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